1. 哈哈小說
  2. 孫準浩趙雅欣
  3. 第1237章 開始搶奪
我神醫穀穀主,老婆竟要和我離婚 作品

第1237章 開始搶奪

    

-

給個城邑讓你孔子玩玩吧。

公元前501年,魯國卿級領導班子很快作出了決議,任命孔子為中都宰。

中都,魯國中部一城邑,算起來是屬於魯定公的直屬城邑,位於今山東汶上縣。

中都宰,即中都邑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如今的高官。

這一年,孔子51歲。

“主公,臣懇請主公同意,由臣任免中都各衙門官吏,並在中都推行一係列政策,請主公以及各卿大夫們千萬不要乾涉。

主公且觀政一載,若一載後,臣之治民無方,就請罷免臣之職,廢除臣之政,臣無怨矣。”孔子向魯定公提出了這一個要求。

區區一箇中都,就給你孔夫子玩去吧。

這是魯定公和三桓的一致意見。

孔子信心滿滿,他帶著自己一乾得意弟子,仲由、顏回、漆雕開、冉求、冉耕、仲弓等走馬上任。

這是孔子夢寐以求的從政機會,赴任後,孔子立即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推行教化運動。

孔子的弟子來自五湖四海,當然主要的還是魯國各地人士。從弟子們口中,孔子對魯國的風土人情非常瞭解,對中都自然也知其弊端。

孔子在赴任的途中,更耳聞目睹了中都的現狀,他非常吃驚。

到任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眾弟子赴中都各地調研。

當然,當時冇有調研一說,準確講應該是考察。

這一次考察時間不長,五六天,孔子粗枝大葉般走了一圈中都,拜訪了中都幾家大戶,在將整箇中都的基本情況給掌握的同時,治理中都的施政綱要也就初步成型了。

直觀而言,中都的情況是“三多一壞”,即遊民多、乞丐多、盜賊多、社會風氣敗壞。

總體而言,經濟落後,法治不嚴,治安不良,民風不純。

治理民眾,必須實現有人乾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

孔子接受任命前,從魯定公那裡要來了大權:任命中都各衙門官吏的權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的第一把火是調研走訪,這是官場套路,千百年來,地方長官都是這樣做的,見怪不怪。

第二把火燒得有些厲害,孔子基本將原有的官吏都“革職留用”了。所謂革職留用,即將職位暫時讓出來,給有本事的人,薪水保留。

有本事的人,當然是指孔子帶來的弟子們。仲由、曾晳、顏回、仲弓等人都有了在中都的職務。

當然,孔子給予的是一個代理職務,是按弟子們的專長而指定暫時負責具體工作。

其中顏回負責文教,仲由負責軍馬,曾晳負責錢糧稅賦,仲弓負責刑獄等。

各代理長官兩個任務,一是負責代理領域的具體工作,二是負責教化培訓原有該職務上的官吏。

時間為半年,半年後,經培訓教化的原有官吏如果能夠勝任,官複原職。如果仍舊不能勝任,削職回家。

各衙門長官以下,均留用三個月,三個月內,如果勤勉履職、廉潔奉公者,一律重新錄用。但凡消極怠工、貪贓枉法者,一律革職回家。

孔子親自負責了對各級官吏的考覈工作,由漆雕開具體輔助自己。

孔子曾說過,要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督察考覈,合格者可留用,優秀者可提拔。

治理民眾,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而要靠一個團隊。團隊中的每一人,都發揮出作用,治理才事半功倍。

自己是中都外來戶,如果真的將中都的官位都搶到自己旗下,那肯定會激起中都原有體製內官僚人士的不滿。

所以,孔子以三個月、半年為期,為自己順利施政,孔子需要重用自己的人。

但自己的施政一旦實施下去,這些職位都讓出來,還給原有官吏。

原有官吏們,還有何話說?人人都舉雙手雙腳讚成。

解決了有人辦事的問題,那就要實現有章理事。

孔子與眾弟子充分研討後,推出了“一個理念十大舉措”的中都治理模式。

一個理念,即全麵推行教化!

孔子認為,中都的一切問題,其根源在於禮崩樂壞,在於周禮不舉。故社會無序,民眾無恥,經濟無源,治安無治。

這其實不單單是中都的問題,也是整個魯國甚至整個春秋江湖的問題!

孔子信心滿滿,那就讓整個春秋江湖看看咱老孔的治理能力吧!

十大舉措,亮瞎全世界所有當政者的眼!

這就是孔子在中都點燃的第三把火,這把火,直接將中都給燒亮了,也將孔子給燒紅了!

第一大舉措,送死之節。百善孝為先,論孝首推喪禮。必須突出死者為大,對親人去世,務必恪守喪禮。

喪禮文化,本就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孔子將教化中都的突破口,選擇在了喪禮文化的推行上。

在堅守周製喪禮的基礎上,孔子從中都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求中都士大夫階層率先垂範,“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第二大舉措,養生之節。孔子下令,對喪偶獨居的人、孤寡無子老人、窮困潦倒的人予以補助救濟,推行“養生之節”。

第三大舉措,安置遊民。孔子認為,中都雖然遊民甚多,導致治安混亂,盜賊、乞丐遍地都是。

但如果給予這些遊民以穩定的居所、工作甚至土地,將這些外來遊民都吸納為新中都人,那這些遊民完全可以成為中都建設和發展的新生力量!

人口,是當時最重要的資源,甚至是戰略資源。

尤其是春秋走到了這個時候,因戰爭規模的擴大,有權利參戰的,不再限於源於貴族血統的國人,甚至有不少國家已經在必要時將平民奴隸都征收為士兵。

孔子的眼光很毒,他冇把遊民當成廢品,而當成了寶貝!

孔子下令,修建各地定居點,分配給遊民居住,並定期分發一些錢糧。

第四大舉措,發展農業。經濟是本,農業是經濟的本。孔子任命冉耕為擴大耕地開發的具體負責人,發動中都上下開發土地。

同時加大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開渠鑿井,整修溝渠,加固堤防,提前作好抗旱防澇。

孔子還出台了一係列鼓勵農桑的政策,下令將原有過重的耕地稅改成十一稅製,極大提升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

再加上當年中都無天災**,中都收穫了一個豐收年,中都糧庫堆滿了糧食,人人喜氣洋洋。

第五大舉措,舉辦工場作坊。孔子任命宰予為具體負責人,將中都世家技術人才和遊民中懂工藝的人集中起來,興辦了一係列陶製、鐵製、銅製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作坊。

所產用具,不但供應中都各處,還與鄰近城邑發展商業貿易,中都的工藝技術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還安置了一大批懂技術的遊民。

第六大舉措,節約民力。孔子下令減少民眾勞役,實施一年三日徭役製,儘可能減少民力浪費。禁止不必要的樓堂館所工程建設,儘可能節約財力。

第七大舉措,減少稅費。孔子下令取消市場各項交易稅費,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取消入中都關卡稅賦,鼓勵商貿流通。

第八大舉措,提倡節儉。孔子下令,中都官吏禁止穿絲綢之服,禁止比闊氣講排場,從自己開始,公職人員一律穿布衣,戴布帽,無特殊情況出外步行,少用車馬。

嚴格規定公職人員的餐飲標準,裁減大量原本服務於各級官吏的服務人員,鼓勵其回鄉務農、經商、從事手工業。

第九大舉措,設立鄉校。不但貴族少年子弟可入鄉校讀書,平民子弟也可申請入學。優選中都有名望的賢士為鄉學老師,鼓勵言論自由。

第十大舉措,宣傳禮教。孔子親自帶著弟子赴中都各集市點和鄉村宣講周禮,倡導禮儀文化,推行忠、信、仁、義、孝、悌等儒學核心思想。

那有錢辦事呢?

經濟得到發展,邑庫充實,稅收增加,自然有錢了,有錢自然好辦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