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哈小說
  2. 根植黃土地
  3. 第57章 融入生活(一)
紫曦Yeung 作品

第57章 融入生活(一)

    

-

春夏之交的一天夜裡,挖了一天窯的高加林渾身就像散了架似的躺在了炕上。驢馬受累吃精料,加林身累看書報,他一躺下,便伸出胳膊,隨手就拿起了一本剪報來。麵對著文字高加林就像打了一支強心劑那樣,渾身都來勁了。

加林的炕上,裡麵一半放著書本,隨意摞著,其雜亂程度連他自己都有點看不慣,有時候找個資料他都要翻閱大半天,不過找不見,著急有什麼用呢?現在高加林的身邊就摞著近一尺高的報紙剪貼,除賈老師的幾本外,這些都是他自己平時剪輯粘貼裝訂而成的,厚薄不一。隻見加林斜躺在被子上一邊吸著煙,一邊隨意翻著,炕欄石上煤油燈杏黃色的燈光忽閃著映在他那堅毅的麵孔上。

加林對於文字有著天生的愛好,就是生活處於極度貧困潦倒的時候,他都冇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他從小就喜愛收拾一些有文字性的東西,大到一張報紙,小到一張傳單(文革時期不同派彆的群眾組織散發的各種顏色的宣傳品),或用書紙疊成的三角四角(麪包),許多文化大革命前的語文課他就是從贏下的書紙裡學的,像《有的人》《木蘭詩》《吃水不忘挖井人》《東郭先生和狼》等。

加林身邊這些從舊報紙上舊雜誌中剪下來的泛著漚麥秸味發嗆的陳舊發黃的東西,經過他認真地閱讀精心地選擇,重新排列組合之後,提煉成珍貴的資料,再經過他大腦這個再生產加工廠的精細打造,就會化腐朽為神奇地變成一篇又一篇的錦繡文章,繼而變為鉛字而給他帶來一些微薄的經濟效益。他視這些剪報為寶貝,每次翻閱時,他都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些剪報就是他的資料庫,近十年來,他就是這樣堅持著,對於報紙上有用的東西,篇幅大的他就整版儲存,小的他便做成剪報。

加林的這種治學方法最早還是從小學高崇德校長那裡學來的,高校長是把報紙頭版右上角的《**語錄》一塊一塊地剪下來粘在工作筆記本上,集會時,給學生一條一條念,加林那時就站在班級的前麵。加林上高中後才經賈老師的指點,賈老師告訴他剪報內容包羅萬象,長期堅持下去既可以擴大知識麵,又能陶冶情操,並告訴他說,美國總統林肯就是個剪報專家,他隨身帶著小剪刀,隨身帶著剪報,一有機會就看就剪。凡是他認為有用的東西,他就剪下來,大到時事評論、小到一個故事、當日大事或人們對總統的評價,林肯就是通過剪報瞭解社情動態,反思自己的施政。關於如何做剪報,賈老師告訴加林有的剪報還可做成活頁,這便於以後調整新增。

賈老師又把自己做的剪報讓加林看,看著賈老師一本本裝幀精美的剪報,加林都有點愛不釋手。加林就是在賈老師那裡看到了關於《反修防修》的大部剪報——**《蘇共中央的公開信》,在第**《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及其在世界曆史上的教訓》中,他知道瞭如何才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應具備的五個條件:<一>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二>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民服務的革命者;<三>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四>必須是黨的民主集中製的模範執行者;<五>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富於自我批評精神)。

報紙上的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篇通訊報道,或兩報一刊一篇社論,都能引起加林的極大興趣。從小學中年級起,加林就開始收集報紙,不管大小渾爛,也不管乾淨不乾淨,凡是他認為有用的都留下,在標題的右上角用紅油筆畫個圈做標記。

加林記得他收集最早的一份報紙是四開六版的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八日的《人民日報》,上麵有兩報一刊編輯部文章《無產階級專政勝利萬歲——紀念巴黎公社一百週年》。

那還是加林上小學三年級時,《人民日報》發表了兩報一刊編輯部文章《無產階級專政勝利萬歲——紀念巴黎公社一百週年》,而引起他興趣的是《人民日報》的右上角居然有一條《馬克思語錄》“英勇的三月十八日運動是把人類從階級社會中永遠解放出來的偉大的社會革命的曙光。”這也是他背過的第一條馬克思語錄。因為那時的報紙都在這個固定欄目上刊登的是《**語錄》,有的不知都重複了多少遍,這張報紙才使他感到有點好奇。他便爬在學校的報欄把社論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對於生字他隻好跳過去,到現在隻記住了六個小標題:一,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二,革命人民掌握槍桿子的極端重要性;三,革命是千百萬群眾的事業;四,要有一個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五,現代修正主義是巴黎公社革命原則的叛徒;六,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爭取更大的勝利。上了初二,一次他隨父親趕集時,在縣城新華書店買了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自學叢書係列裡的《國際**運動史》,晚上對著煤油燈貪婪地讀了起來,由於初一政治課學的是《社會發展簡史》(遼寧人民出版社),因而讀起來並不感到困難,幾個晚上的堅持終於把二百八十五頁的書看完,這才使他對巴黎公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使他懂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及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重要性。

至於加林是如何得到那份報紙的,那還是當年臘月時節父親從縣城買了一些報紙,說是糊炕圍子用,加林從裡麵找到了這份報紙。

上了高中以後,加林擔任了班乾部,畢業後又當上教師,再後來擔任縣委通訊乾事,隨著條件的改善,他接觸的報紙也就越來越多,他最喜歡的報紙是《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文彙報》、《參考訊息》,後又對《團結報》(民革主辦:一九五七年創刊,文革時停刊,一九八零年二月複刊)也很關注。求知和愛好使他對集報這種興趣越來越濃,與此同時,他收集的資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他就像澳大利亞礦工挖采堆積礦石那樣,不斷地擴大著自己的知識庫存。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範圍的擴大,使他那閉塞的素心,得到了文字的滋潤,而迅速地加快了細胞的分裂。

這些年來,高加林雖說經曆坎坷,但他堅持讀書積累資料的習慣一直冇有放棄。一有時間就拿起剪刀,剪報、粘貼整理,常常樂此不疲。

他記得有一位西方學者說過,誰在那個領域裡能積累一萬張卡片資料,誰就是這方麵的專家。這近十年來,他積累了大量的剪報資料。如何整理分類,他的確費了不少心思,景若虹老師用《紅旗》雜誌作剪報,賈如斌老師用檔案袋子裝剪報,而加林是將過去教書時寫過的教案本加以利用,他拆掉訂書針,將選好的剪報貼在活頁紙上,分類積累,資料越積越多,分類也越來越細。他對學者葉永烈關於開中藥鋪式的積累資料方法很是欣賞,可就是冇有人家那樣的條件。他把同類的資料合併在一起,內容按文、史、哲、政治,國際知識等分類,先用小夾子一夾,夠一百張後再裝訂成冊,用雙道林紙做個封麵,封麵上粘貼著從《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剪下來的副刊圖案。

他有時還將古人紀傳和編年交叉修史的編撰方法用在資料的歸類方麵,他認為這樣做很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