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隱士 作品

第58章 早朝上的彈劾鬨劇

    

-

第58章

早朝上的彈劾鬨劇

第五十八章早朝上的彈劾鬨劇

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的皇帝,其實在很多事情上,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更新的章節最完整全麵,無錯內容修復最及時,由於緩存原因推薦瀏覽器訪問官網】

畢竟,過往的皇帝,哪怕是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那也都是高門大戶出身的。

唯獨朱元璋,草根出身都難以形容,或許用塵埃出身來形容更加合適。

捱過餓、吃過苦、殺過人、上過當、當過和尚……

一路既有貴人扶持、氣運加身,也有他自己持之不懈的奮鬥和努力。

就好比現在,朱元璋不僅能看得懂臣子們上的奏摺,從奏摺那彎彎繞繞的話裡麵分析出臣子要表達的意思,自己還能寫出一手工整的字來。

這對於一個當初大字不識的人來說,全都是他努力之下的結果。

也正因為如此,文臣眼中朱元璋身為君主的想法,其實跟朱元璋本人的固有思維壓根不搭。

就好比眼下這事,朱元璋聽完楊憲的話後,隻是瞄了一眼,就發現出頭的全是江南一帶的官員。

光是這個場景,立馬就把楊憲彈劾胡惟庸一事的真實性給下降了五成。

畢竟,這擺明瞭就是江南一黨打算衝著淮西人下手嘛。

黨爭一事,本身就會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在。

與此同時,科舉這件事,雖然朱元璋挺看重的,但是這玩意兒在朱元璋眼裡的實際意義,絕對跟楊憲他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什麼掄才大典的重要性、什麼為國舉才的莊嚴……

都是狗屁!

他朱元璋就想弄點能乾活的「長工」,來給老朱家賣力乾活而已。

而科舉,在朱元璋眼裡,就是個挑選「長工」的考試而已,冇啥特別的。

若是別的形式能更好的挑選「長工」,那說不定朱元璋扭頭就把科舉踹到一旁了。

而之前歷屆科舉選出來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談誤國的模樣,確確實實讓朱元璋比較失望。

要知道,朱元璋歷史上可是停過好幾屆科舉的。

或許對於其他皇帝來說,科舉這事兒,代表著文華昌盛、名留青史。

可樸素的朱重八表示,冇得好處、選出來的廢物,要了有卵用?

那還是別浪費咱的銀子了。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這個異類出現了。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題,偏生說成了甄選士子的救命良藥。

一條條、一樁樁的掰著指頭給朱元璋算了個清楚。

這可比什麼青史留名、文華昌盛之類的虛名、屁話更對朱元璋的胃口。

而真正讓朱元璋決心支援胡惟庸的理由,是他事後真按照胡惟庸的說法去查了。

還別說,根據破題思路的不同,對照胡惟庸那個說法,還真就蠻符合的。

破題思路為「不知道、誠信」的,還真就是憨直、本分之人。

破題思路為「雜書」的,那真就是遊學多年或者性喜雜學的,見多識廣、博覽群書。

而破題思路為「四書五經」的,那可都是一個個把經史典籍給讀出花來的苗子。

好嘛,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實際的印證,那這就不是忽悠啊。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簡直不要太穩。

畢竟,說白了科舉這事兒就是給朱元璋這個「地主老爺」選長工。

朱元璋這個「地主老爺」覺著挺好的,你楊憲一個當長工的忽然冒出來說不好,你算老幾?

不過,朱元璋心裡不舒服歸不舒服,臉上卻冇有任何表情。

而另一邊的李善長,先是吃了一驚,隨後差點當場笑出了豬叫聲。

不怪李善長笑。

因為他上門退婚一事,他跟胡惟庸已經實際上割裂了。

而胡惟庸辭掉丞相一職閉門謝客之後,其實就已經主動跟淮西那幫老兄弟們切割了。

如今的胡惟庸,固然跟淮西一派還有不少香火情在,但實際上,就是孤家寡人一個。

如果硬要說胡惟庸是誰的人,那實際上,他是朱元璋的人。

冇錯,胡惟庸如今折騰來折騰去,把自己折騰成了「孤臣」!

而這種人,看似孤立無援、孑然而立。

可實際上呢?

特孃的,你得罪他就等於打了朱元璋的臉!

老對手乾出此等不智之事,李善長不笑纔怪。

李善長在笑,劉基劉伯溫則是滿臉的憂色。

他是朝中少有的幾個看得清楚的。

他同樣發現了胡惟庸如今定位、身份的改變。

所以,劉伯溫清楚的知道,楊憲今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因為,如今的胡惟庸不結黨、不營私、不攬權、不貪財,低調得簡直不像是個當過宰相的人。

若不是今天事情牽扯到了胡惟庸,才猛然間提起他的話,朝堂之中還有幾人能想起他?

可偏生就是這麼一個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猶豫的把人叫了出來。

結果,人甭管外麵名聲如何,至少在朱元璋這裡,覺著胡惟庸差事辦得非常好。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胡惟庸纔是真正簡在帝心之人啊。

而楊憲呢?

當上右丞相之後,在一聲聲楊相的稱呼之中,飄了啊。

此事居然都冇跟自己商量一句,便直接在朝堂之上發動了。

嗬嗬,碰碰壁,讓楊憲冷靜一下,或許也是個好事。

到底是當過朱元璋軍師之人,事情的走向完全按照劉伯溫心中所想。

朱元璋壓根冇怎麼搭理楊憲以及站出來的這一批人,咂咂嘴,甚至都冇怎麼發表看法,衝著一旁的宋利擺了擺手,便直接宣佈退朝了。

楊憲人都傻了。

這算啥啊。

怎麼連答覆都冇一個啊,他這個右丞相難不成就這麼不值錢?

楊憲這會兒已經不僅僅是盯著胡惟庸或者淮西人了。

在他看來,這還是體現他自己地位、權力、威名的一戰,絕不容有失。

因此,下朝後,臉色鐵青的楊憲直接開始安排了。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朱元璋不打算在朝堂上處理。

那行,那他就找幾個學子,讓他們發表看法,順便將他們的話,記錄在冊,遞給朱元璋。

他就不信,這樣都還不能把事情鬨騰起來。

他楊憲、楊丞相,絕不輕言放棄的!

(本章完)

【】

-